来源:险联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7日,保险公司已撤销分支机构和服务部等基层网点2153家,新设仅254家,净减少1899家。从2020年以来,合计已经超过1万家网点被撤掉。
这场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战略转型,正深刻改变保险业的渠道生态和运营模式。
而对于将近300万保险代理人来说,这是一场挑战,更是一个机遇。
01 网点收缩加速 头部险企积极瘦身
保险行业的分支机构“瘦身”步伐在2025年明显加快。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截至7月18日,年内保险公司共撤销分支机构2153家。
这场“裁撤潮”中,营销服务部成为重灾区,占比最高。地域分布上,撤销机构多集中于县域及三四线城市。
仅仅中国人寿就裁撤了490家营业网点,平安集团下面的寿险和养老险等裁撤108家,太平洋保险裁撤76家。泰康人寿年内撤销数量已超去年全年,缩减幅度超11%。
保险业机构数量的收缩已非新鲜事。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每年被裁撤的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数量分别为980家、2196家、3020家、2065家和2012家。2025年前8个月的数据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数据,合计已经超过1万家。显示出行业调整的紧迫性。
这一趋势背后,是保险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成本控制和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压力下的主动选择。
02 四大因素驱动网点撤退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认为保险公司集中裁撤分支机构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成本压力加剧。
租金、人力、运营成本高企,尤其在三四线城市,投入产出比低,支出难以覆盖保费收入。一般而言,保险公司传统网点的年均成本超过百万元。
二、监管规范与引导。
近年来监管部门强化“机构清理整顿”,要求清理“空壳机构”、“无效网点”、“挂名分支”。
三、销售转型升级。
代理人制度改革叠加“人海战术”模式失效,导致线下增员难、队伍流失,网点展业功能衰退。
四、数字化替代效应。
客户习惯正加速向线上迁移,自助投保、线上客服、远程核保成为常态。2024年线上购险率达78%,视频理赔、AI核保等技术削弱了对线下的依赖。
03 从人海战术到提质增效
保险业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深度转型。
代理人队伍持续收缩。上市险企代理人规模在2019年达到顶峰,此后逐步收缩。截至2024年末,五家上市险企代理人规模合计138.1万人,较年初下降3.7%。业内统计显示,全行业保险代理人数量已经降到300万以下。
最新中国平安公布的半年报显示,到今年6月份,代理人数量为34万,比去年底又减少了2.3万人。
个险渠道占比下滑。
以农银人寿为例,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个险渠道代理人数量较上年末减少19.93%至8554人,个险渠道规模保费收入占比下降至13.04%,2025年第一季度末继续跌至8.66%的历史低点。
银保渠道重要性上升。农银人寿的银保业务保费贡献度保持在80%以上。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银保渠道合作签约网点16587个,有效网点8385个,均为农业银行网点。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在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平安已经实现多渠道策略的转型突破,“以前我们的寿险只有代理人渠道,现在已形成代理人、银保、社区金融多渠道体系。”业绩数据显示,非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NBEV)占比已超过36%,较去年提升15个百分点,“银保渠道和社区网格渠道均实现超过160%的增长”。
04 重塑保险行业生态
尽管线上渠道的便捷性正在重塑保险行业生态,但线下网点的意义仍未被完全否定。
分支机构作为保险公司触达客户的重要触点,承担着咨询解答、理赔协助、关系维护等关键职能。尤其保险产品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个性化需求,尤其是人身险等长期保障型产品,客户在购买时更需要面对面的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不同规模保险公司正采取差异化策略,头部公司推动营业区“大型化”,升级为高端体验中心;中小公司聚焦轻资产运营,借力第三方渠道或区域特色业务。
未来线下网点的角色将更多地转变为体验中心、服务中心,与线上渠道形成互补,共同构建全方位的客户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