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亿身价“茂名首富”,冲刺港股IPO

  来源:侃见财经

  冲刺港股IPO,已经成了锂电巨头的标准动作。

  继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维权)之后,动力电池二线龙头欣旺达也要冲刺港股IPO了。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欣旺达已正式向港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

  对于赴港上市的原因,欣旺达给出的解释是——加速推动业务全球化。

  欣旺达表示,为了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及综合竞争力,助力公司长远发展,公司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诚然,加快推动业务全球化确实是其冲击港股上市的重要因素,但据侃见财经观察,缓解资金压力或许才是欣旺达赴港上市的根本原因。

  作为二线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近年来为了追赶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一线巨头,欣旺达不惜加速扩张,仅仅五年时间,其固定资产就从2020年59.36亿元暴增至2024年的197.6亿元。

  然而,加速扩张的代价,就是越滚越大的负债。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欣旺达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至64.59%,而在2023年时其资产负债率不过59.07%。资产负债率的快速攀升,让欣旺达承受着巨大的资金压力,目前其负债总额高达583.4亿元,仅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就高达251.7亿元。

  对于欣旺达而言,赴港上市所募集的资金可以缓解其资金压力,同时也能让其有继续追赶宁德时代和亿纬锂能等巨头的底气。

  不过,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成功在港股上市只能部分减轻欣旺达的资金压力,想要真正挤入“一线阵型”,欣旺达的征程还很远。

  财报显示,王明旺及王威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目前兄弟二人分别持有公司19.60、7.18%股份。胡润富全球豪榜显示,2022年王明旺曾以190亿元的身价位列全球第1187名,成为新晋“茂名首富”。2025年,王明旺身价缩水至115亿,全球排名2295名。

  公开资料显示,欣旺达成立于1997年,创业早期以生产消费锂离子电池模组起家。

  1999年,同在深圳的康佳集团决定进军手机行业,欣旺达抓住机会生产出了符合康佳集团要求的电池,也因此与其达成合作关系。

  在拿下康佳集团的订单后,欣旺达又逐步成为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巨头的供应商。2011年,欣旺达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时,其已成为消费电池领域的隐形冠军。

  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后,得益于消费电子市场的蓬勃发展,欣旺达的体量迅速膨胀。

  财报显示,2011年上市之初,欣旺达的营收仅为10.31亿元,但到2022年其营收已经增长至52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86%;同期,欣旺达的净利润也从8267万元增长至10.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11%。

  进入2023年后,消费电子市场开始触顶回落,欣旺达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据IDC统计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1.7亿部,同比减少3.2%;此外,据TechInsights发布的报告,2023年全球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约为1.37亿台,同比下降16%。

  当消费电子市场高增长不再,欣旺达的业绩也开始降速。

  2023年欣旺达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24%和0.77%,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遭遇营收负增长;2024年业绩增速有所回升,但营收增速仍是近10年来最低水平(除2023年以外)。

  在消费电子市场增长放缓已成定局的背景下,寻找第二增长曲线迫在眉睫。

  实际上,欣旺达早在2008年就开始布局动力电池业务,希望以此作为新的业绩增长点,但无奈业务进展缓慢。目前,动力电池市场已经进入“寡头市场”,2025年1月至5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前三名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合计市占率高达73.22%,欣旺达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在榜单前列;而在整个2024年,欣旺达动力电池装车量为18.8GWh,虽然同比增长74.1%,但市场份额仅为2.1%。

  从目前来看,欣旺达已经陷入“双面夹击”之中。一方面,作为基本盘的消费类电池业务虽然在原材料降价后利润率水平不断提升,但营收增长却明显放缓,2024年该项业务的营收为304.1亿元,而在2023年该项业务的营收为285.4亿元,由此计算得知,2024年消费类电池业务的营收增速仅6.55%。另一方面,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动力电池业务虽然体量在快速增长,但盈利能力却越来越弱,2023年“电动汽车类电池”业务的毛利率为11.22%,但到2024年却下滑至8.8%。

  对于欣旺达而言,进一步扩大“电动汽车类电池”的业务体量至关重要,毕竟动力电池是一个讲究规模化的行业,只有规模起来了欣旺达才有进一步降本的可能,而这或许也是欣旺达谋求港股上市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动力电池业务已成为欣旺达的发展重心。

  资料显示,仅在2022年,欣旺达就达成了多个动力电池项目的开发或合作。

  例如,在珠海市政府辖区内投资120亿元建设30GWh动力电池项目;与四川什邡市政府签署项目投资协议书,投资80亿元建设20GWh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与宜昌市政府东风集团及东风鸿泰签署投资协议,计划投资120亿元扩产动力电池;与义乌市签订了超200亿元的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项目投资书。

  据媒体统计,近年来欣旺达在动力电池的扩产上,投资金额已经超过了600亿元,投资规模相当庞大。

  而在产能快速扩张之后,欣旺达的“电动汽车类电池”业务体量明显增长。财报显示,在2021年时“汽车及动力电池类”的营收不过只有29.33亿元;但到了2024年,“汽车及动力电池类”的营收已经增长至151.4亿元,短短三年时间,欣旺达“汽车及动力电池类”业务的营收便翻了超过5倍。

  不过,在业务体量快速扩大背后,欣旺达也背上了沉重的压力。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欣旺达的资产负债率为64.59%,负债总额为583.4亿元,流动性负债为416.1亿元,其中仅短期借款就高达103亿元,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计更是高达251.7亿元;要知道在2018年时,欣旺达的资产负债率为71.12%,虽然资产负债率要比今年一季度高,但是流动性负债合计只有114.9亿元,短期借款不过25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则为79.89亿元。

  在负债攀升后,欣旺达的现金流压力也越来越大。

  截至今年一季度,欣旺达的货币资金为200.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5.875亿元,合计为205.975亿元,虽然相较于去年四季度现金流有所增长,但205.975亿元的“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还不能覆盖251.7亿元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

  若从欣旺达面临的债务和现金流压力来看,赴港上市确实可以给其带来不小的帮助,毕竟赴港上市可以募资,能够切实缓解其资金压力,但目前欣旺达面临的更大难题在于体量难以扩大,背后的原因在上面也提到,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进入“寡头市场”,2025年1月至5月,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前三名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合计市占率高达73.22%,欣旺达排名并不靠前,而动力电池市场又是一个讲究规模化的市场,若不能扩大体量,欣旺达很难能够再进一步。

  另外,在“双寡头”的市场环境下,欣旺达只能选择走差异化路线,电池聚焦方形铝壳同时布局大圆柱电池,下游覆盖BEV、PHEV(插电式)/EREV(增程)动力市场,针对BEV推出 “闪充” 电池;面向EREV和PHEV市场,布局100-300+km的插混电池。

  目前,欣旺达HEV装机量已经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市场冠军,是国内最大混动汽车电池供应商。然而,从业绩可以很明显看出,混动汽车对于电池的需求终究有限,无法与纯电相提并论。

  就如开头的内容中提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港股上市终究只能减轻欣旺达的资金压力,但想要真正挤入“一线阵型”,欣旺达要做的还有很多。

阅读全文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