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中国房地产的旧时代已经落幕。那个以杠杆撬动规模、以速度覆盖风险的模式,正被一套全新的法则所取代:财务安全成为第一性原理,战略纵深取代粗放扩张。
在这场深刻的范式转移中,少数企业的稳健表现,便成为观察行业未来的最佳窗口。越秀地产8月26日发布的中期业绩,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样本。就在前一天,标普将投资级评级授予了这家公司,这是继惠誉之后,国际评级机构在2025年对中国房企投下的又一张罕见的信任票 。
在当前以审慎为基调的竞技场里,几乎所有人都默认了收缩与蛰伏的姿态。然而,越秀地产的管理层却在此时明确宣告:对完成全年1205亿元的销售目标,抱有充足信心。
越秀的信心,建立它销售数据上。
2025年上半年,当百强房企的销售额平均下滑11.8%时,越秀的合同销售额逆势上扬了11%,达到了615亿元。在销售额排名前十的巨头中,能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三家,而越秀的增速位列第二。
这种逆势表现并非依赖于“以价换量”的传统剧本。相反,越秀的销售均价从一年前的每平米2.95万元飙升至4.21万元,几乎是行业均值的2.5倍。
答案其实很简单:越秀选择只在最坚固的堡垒里作战。
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80.5%的销售额来自一线城市。在北京,它以255.1%的销售增幅成为了当地市场的销冠;在竞争白热化的上海,它挤进了前六名;而大本营广州,依旧是它无可争议的主力粮仓。
在不确定的时代,最大的确定性就来自于核心城市、核心地段那些最渴望改善居住条件的购买力。越秀做的,就是将所有弹药都精准地投向了这片仍有温度的土壤。
销售跑赢大盘背后,在于越秀近乎偏执的投资纪律。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越秀的模式,是把“投拓”做成了“去化”的前置环节,只在牌桌上为确定性下注。
这种纪律性体现在对城市的选择上。2025年上半年,越秀新增的148万平方米土地储备,100%位于一二线核心城市。如果将视野拉长,在其总计2043万平方米的粮仓中,94%的货值都压在这些高能级城市。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打法。董事长林昭远透露,公司近年偏爱在老城区获取小体量地块。这种项目 “规模小也意味着快进快出,运转效率较高,投资兑现度也比较高”。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多企业梦寐以求的飞轮效应:精准的投资带来高效的去化,强劲的销售回款又为下一轮精准投资备足了弹药。当多数企业还在为现金流而苦恼时,越秀上半年实现了41亿元的经营性现金净流入。
如果说精准的投销策略是越秀的“油门”,那么其财务的稳健性,则是穿越周期的“压舱石”。
在这个行业里,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昂贵和稀缺。而越秀的融资成本,却低到让许多房企羡慕。其3.16%的加权平均借贷成本,同比下降了41个基点。林昭远算过一笔账,仅融资成本一项,一年就能节省数亿元,这笔钱可以有效地对冲利润下滑。
这种优势,一方面源于其国企身份的信用背书,另一方面也来自其自身严格的财务纪律。越秀持续稳居“三道红线”的绿档: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为64.6%;净借贷比率为53.2%;在手现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倍数高达1.7倍。
当流动性成为生死线,越秀这条坚固的财务护城河,就成了它从容布局、逆势扩张的最大底气。
当然,越秀也并非高枕无忧。行业性的利润下滑同样在侵蚀着它的报表,公司上半年的毛利率已降至10.6%。但林昭远对此的表态却异常务实:“高峰期的时候,我们是30%以上的毛利率……后来变成20%也不错,再后来就是15%就不错了。我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有10%以上的毛利率也是不错的。”
这种清醒的认知,或许比一份完美的利润表更能说明问题。它揭示了一个事实:那个依靠高杠杆和高利润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彻底终结。
对于越秀而言,它似乎已经找到了新时代的游戏规则——放弃对规模的幻想,回归到商业的本质:在最安全的地方,用最健康的财务,做最确定的生意。这或许就是它敢于在行业调整期中,谈论增长的真正原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